左看:有生產才會再生
潘欣榮/教育公共化連線
試問,在農村的諸多問題中:違建有建管法,為何仍處處林立?小廣告有環保局,為何充耳不聞? 颱風淹水、灌溉不足,為何水利署棄之不理?
要徹底改變農村,先要徹底檢討為何執法不彰、失能,而非另立農再條例,用疊床架屋的方法來解決。而政府失能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參與式民主只有「討論權」,而無決策權、執行權。亦即,台灣的社區都是被拔掉牙齒的老虎。
目前的農再條例,是政府以社造工作者的口號包裝農村商品化政策。而反抗的策略,則是堅持「生產、環境與社區決策」的公共化農業生產。
要解決台灣小農為貸款、子女教育費所苦的問題,短期內應要求政府社會基本需求給予免費。長期來說,唯有透過規模經濟、提高農民的所得,才會讓青年願意返鄉。所以,破除產銷盤商的剝削,建立公共化、非盈利的產銷組織,才能排除剝削,為農民與消費者共創雙贏。
就以劉兆玄的營養午餐免費政策為例,假若能不向盤商購買,改由公共化的產銷組織供應,必然可為政府省下鉅額經費,我們小朋友也能吃到價廉物美的農產,而農民更可獲得合理的利潤。
--------------------------------------------------------
右看:發展農村,唯有農再
吳恆祐/社會評論者
今日台灣農村發展的破敗,已經讓三合院凋零、破敗,公媽神主牌被迫離家,鄉村剩下的,只有隨風飄揚、歷經風霜的對聯。
年輕人留不住、農民不想種田、青年不想返鄉,這些都是在加入WTO之後的農村現象,當農村不再只能生產時,就得發展綠色旅遊、城鄉交流。但荒廢的農村,已充斥違建、小廣告,颱風帶來的淹水問題更是層出不窮。
既然如此,社區唯一能做的,是思考如何把握住農再條例,藉由行政院10年編列2千億基金,照顧4千個農漁村,嘉惠60萬戶農漁民。具體來說,推動老屋保存、修復來恢復農村既有景觀,讓後代子孫瞭解阿嬤的老屋材料、面貌,並且將此經費用於整治被亂倒垃圾的農地,加速農村綠美化,興建自行車道引進觀光,讓更多退休人口返鄉long stay。最後,搭配排水設施的改善及維護,使得農村不再淹水。
提醒大家,農再不是萬靈丹,所以不可能解決所有的農村問題,但只要尊重農民的自發能力、多辦地方說明會,就能透過由下而上的參與式監督,避免淪為選舉綁樁,甚至讓農民與政府,共創雙贏局面。通過農再,此其時已。
更新時間:2009-03-26 21:09:05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2931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