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欣進
實施剛滿十四年的台灣全民健保,表面上是非常優惠照顧全體國民醫療權益的健保體制,但無論在運作實務與體制性質上,卻是大有問題。
在財務層面上,若依現有的運作條件來看,它還能正常運作多久,都是一個大問號。
根據健保局的資料,到去年九月,收支的短絀(支出大於收入的差額)為 214億元,但更嚴酷的是它所反映的長期趨勢。
從民國85年至93年的健保收入的成長率,都是不斷攀升,由早期的 1%到93年間的7%,但從94年開始,這趨勢呈現了明顯的變化:健保收入增長率開始急速、大幅衰減到3.23%,而相對的,支出依然維持近七、八年來的4.39% 水平。
而根據健保局的精算,台灣的健保成本早已不敷健保支出,而安全準備餘額也早已進入警戒狀態。
財務數據乃是落後指標,它反映了更客觀的台灣社會現實。
即台灣人口的急遽老化(目前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10%,估計到了2015年將是15%)以致於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人口結構將會呈現年青一代無力負擔需要高比例醫療服務資源的老年一代之醫療需求。
換言之,以純粹全民保險的角度來看,以所謂分攤風險、或然率的精算比例來實現收支平衡的保險體制,客觀上,台灣健保體制是無力繼續運作下去的。
這問題,並不在於現行保費過低。以台灣目前薪資收入實質負成長的趨勢來看,要依薪資或總收入所得來重估保費費率等,基本上是解決不了入不敷出的問題,因為全民的一般收入水平無法大幅提高(甚至還會逐漸下降)的現實下,怎麼可能再提高保費、提高費率呢?
如果健保收入無法增加,那是否可能大幅縮減支出,例如杜絕醫療資源浪費,如許多民眾喜好以健保資源來醫小病,若這習慣改正,是否可以帶來收支平衡?
台灣民眾醫療習性趨向,固然會影響醫療資源的分配,但這充其量也只是問題的結果,而非問題的根源。
問題真正、也是最大的根源,在於提供醫療服務的供應端,即醫藥界乃是牢牢掌控在私人資本手上。這才是為何台灣醫療支出費用,每年還是以3~4%的比例在持續增長!
台灣的醫藥界不僅掌控了幾乎是壟斷利潤的藥價市場、醫療器材市場,而且更在醫療資源的分配權力上,處於黑箱式的主導地位。
近日,民間進步NGO團體的醫改會指出,掌控年度費用高達4600億的健保支出的健保費用協定委員會(簡稱費協會) 」,居然大多是醫藥界人士,如醫院、藥廠老闆,來決定政府提供的健保費用的分配。這協會的運作程序往往是黑箱作業,而且根本是利益衝突下的黑機關。
要滿足全民醫療權益,而且能有正常的收支平衡,根本關鍵在於:醫療公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