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姚欣進 

在台灣各類社會運動中,最顯著的應是台灣勞工運動了。台灣工運的顯著地位,在於它龐大的群眾數量與它抗爭議題的核心性質。筆者很高興長期在社運圈保持獨立發聲、評論與報導的獨立媒體,苦勞網,能於近日出版2004-2005年度的工運年鑑。 雖然這已是兩年半前的歷史記錄,但慢總比沒有好

有人說,台灣勞工總數有七、八百萬人左右。這若直接成為運動群眾或政治力量,當然是嚇死人數字。而一般勞工抗爭議題,除了較特殊的老闆落跑、無故解雇、扣剋薪資外,都是與一般受雇勞動者基本權益息息相關,如勞工團結權(勞工組織工會的權利)、協商權(勞方對資方之團體協商權利)、與爭議權(主要是勞工罷工權利以處理勞資雙方爭議)。

因此,若工運是以集體性力量來爭取、捍衛這些所有勞動大眾的基本權益,而勞工人數又這麼多,理論上它應是得到最廣泛的社會注目、最多群眾迴響與支持的社運。相對於近年來台灣低迷的社運實踐活力,工運雖仍是最大社運力量,但不可否認的,工運的實際表現遠不如它客觀上應有的動力。

我們不妨以具體數字來進一步討論。首先,台灣近年實際的正常雇用勞工總數應是565萬左右( 依據前幾年勞保局投保單位類別所加總的數字,更精準數據有待來日查證)。

其次,這其中僅有55萬人參加「產業工會」,即台灣目前在職場當中僅有9.7%的直接受雇勞工是工會會員。換言之,高達十分之九的受雇勞工根本毫無團體組織關係,來參與集體性的抗爭。何況,隨著近年「勞動彈性化」趨勢,不斷增多的派遣勞動、臨時勞工更難有現實條件來組織化抗爭。

其三,台灣許多產業即使已組織工會,但往往有其黨國體制的掌控(前有國民黨後有民進黨政權)或傳統工人文化人情包袱牽絆,以致於全面的工會民主還不易完全落實。

在這三方面不利條件下,台灣勞動者雖然人數龐大、抗爭議題牽繫社會利益關鍵,但台灣工運長期是政客操控、輿論漠視、自主無力的局面。

然而,在今日經濟不景氣時代裡,若台灣最龐大的受雇勞動者群眾嚴重缺少了工作飯碗的權益抗爭,工會無法自主強力發展,則台灣想成為一個充分發展的公民社會就根本是不可能的。

在這了解下,筆者很高興長期在社運圈保持獨立發聲、評論與報導的獨立媒體,苦勞網,能於近日出版2004-2005年度的工運年鑑。 雖然這已是兩年半前的歷史記錄,但慢總比沒有好。

據筆者所知,這是台灣惟一一本專門報導、評論台灣工運實踐的年鑑,而且是以獨立媒體身分,擺脫政黨利益的牽絆而客觀進行,這更是難能可貴。

鑑往而知來。不能總結過去的點滴,就難以展望未來前景。台灣工運是如何在現實各種不利、甚至惡劣條件下摸索出自己該走的道路,此書就是必要的參考。

筆者謹借此文,向苦勞網各位朋友之工作成果聊表誠摯的敬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onunten 的頭像
    vonunten

    大戰惡魔黨

    vonunt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