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有民主參與 政策形同愚民〔轉貼〕
作者:吳宜臻(教育公共化連線)
3月31日,新莊民代和市民走上街頭,他們在新莊市公所前集合,沿著中正路遊行至樂生,高舉「要捷運、求生存」的標語,要求立即拆遷樂生療養院。走上街頭的市民,不少是父母帶著孩子,還有坐著輪椅的弱勢團體,也在這次上街。
參加遊行的民眾,也再三表示不願為難樂生院民;樂生院民則努力與其他住民溝通。但是,主事者在政策擬定的過程中,不僅沒有開放人民參與意見,反倒登高一呼,挑動底層人民相互傾軋。施政者無能就地方發展的前景,謀求民主的共識,僅靠發動群眾幫不透明的政策背書,台灣未來的發展,豈不淪為政治人物喊價的舞台?
相信當日參加遊行的民眾,或者是一般大眾,極少得知文建會早就提出共生方案,樂生院即便保留百分之九十,也不會與捷運通車、大眾交通利益產生衝突。掌握眾多行政資源的主政者,刻意淡化這個方案,迫使弱勢的院民、青年學子,一再請願。然而,他們面對的,始終銅牆鐵壁般的強大警力。他們的憤怒,如同許多有苦難言的底層人民一樣,只是要高官們正視,基層生存的苦難與需求。他們再三地指出:明明有可以讓捷運與樂生並存的方案,為何行政院一紙公文就逕自決定,連公開討論的機會都沒有。
其中最核心的角色是政府,既然一個公共建設,牽動龐大的地方利益,產生如此多的爭議,政府開頭就得公開審議各種可能方案,開放專家與各界民眾參與溝通。但是捷運局從頭到尾都只丟出「不可能」、「會賠錢」來反對90%的保留方案,卻沒有說出個道理:為何樂生院民與大眾交通利益不能共存?為何一定要連根拔除人民的依存地,才是政府樂見的結局?
面對各界的反對聲浪,我們看到政府在樂生保存的過程中,袖手旁觀、裝無辜,花很多時間和行政資源互踢皮球,卻不去積極地營造公開、透明的審議環境讓此事獲致圓滿解決,結果就是造成樂生院民與新莊市民之間的衝突,讓人民互相砍殺。樂生保留與否的事件,最後變成底層人民之間相互的傾軋,著實令人不忍與痛心。
不只是樂生,從蘭嶼核廢場、興建八輕及煉鋼廠、核電廠、水庫、變電所等等,美其名是為大眾謀福利,但是卻從來不曾認真看待人民的意見。政府強硬的施政過程,除了護航了財團獲利以外,而人民往往只是被「告知」和強迫背書。我們的社會從來沒有足夠的公共平台,讓人民參與進各種政策的討論、決策,也無怪乎我們的民主只有選票一張。
作者:吳宜臻(教育公共化連線)
3月31日,新莊民代和市民走上街頭,他們在新莊市公所前集合,沿著中正路遊行至樂生,高舉「要捷運、求生存」的標語,要求立即拆遷樂生療養院。走上街頭的市民,不少是父母帶著孩子,還有坐著輪椅的弱勢團體,也在這次上街。
參加遊行的民眾,也再三表示不願為難樂生院民;樂生院民則努力與其他住民溝通。但是,主事者在政策擬定的過程中,不僅沒有開放人民參與意見,反倒登高一呼,挑動底層人民相互傾軋。施政者無能就地方發展的前景,謀求民主的共識,僅靠發動群眾幫不透明的政策背書,台灣未來的發展,豈不淪為政治人物喊價的舞台?
相信當日參加遊行的民眾,或者是一般大眾,極少得知文建會早就提出共生方案,樂生院即便保留百分之九十,也不會與捷運通車、大眾交通利益產生衝突。掌握眾多行政資源的主政者,刻意淡化這個方案,迫使弱勢的院民、青年學子,一再請願。然而,他們面對的,始終銅牆鐵壁般的強大警力。他們的憤怒,如同許多有苦難言的底層人民一樣,只是要高官們正視,基層生存的苦難與需求。他們再三地指出:明明有可以讓捷運與樂生並存的方案,為何行政院一紙公文就逕自決定,連公開討論的機會都沒有。
其中最核心的角色是政府,既然一個公共建設,牽動龐大的地方利益,產生如此多的爭議,政府開頭就得公開審議各種可能方案,開放專家與各界民眾參與溝通。但是捷運局從頭到尾都只丟出「不可能」、「會賠錢」來反對90%的保留方案,卻沒有說出個道理:為何樂生院民與大眾交通利益不能共存?為何一定要連根拔除人民的依存地,才是政府樂見的結局?
面對各界的反對聲浪,我們看到政府在樂生保存的過程中,袖手旁觀、裝無辜,花很多時間和行政資源互踢皮球,卻不去積極地營造公開、透明的審議環境讓此事獲致圓滿解決,結果就是造成樂生院民與新莊市民之間的衝突,讓人民互相砍殺。樂生保留與否的事件,最後變成底層人民之間相互的傾軋,著實令人不忍與痛心。
不只是樂生,從蘭嶼核廢場、興建八輕及煉鋼廠、核電廠、水庫、變電所等等,美其名是為大眾謀福利,但是卻從來不曾認真看待人民的意見。政府強硬的施政過程,除了護航了財團獲利以外,而人民往往只是被「告知」和強迫背書。我們的社會從來沒有足夠的公共平台,讓人民參與進各種政策的討論、決策,也無怪乎我們的民主只有選票一張。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