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回顧「我們所看到的未來-2008花蓮發展與實踐培力工作坊」(下)

--從教育公共畫的角度,討論唸書只是為了找好工作嗎?

潘欣榮

在籌備花蓮教育訪調的過程中,我們討論究竟讀書是否為了找好工作?原住民的教育,是為了文化保存、或者為了翻身?

要探究教育與就業的關係,就必須認清教育與就業兩者客觀上有其關連性,但在運動上必須分開討論。

首先,在討論中,有人說「為甚麼種菜作工打山洞,是不被期許且貶抑的?」

很清楚的,這是因為資本主義重視能賺錢的就業機會,賺了錢就能過好的生活,反之沒工作沒地位。要改善就業,必須提升農民、工人的專業能力與勞動待遇。專業能力的提升可以扣和著職業教育。

但,教育不應只有就業一種可能,誠如教改前輩黃武雄教授所說,教育應該是『打開經驗世界、發展抽象能力』,不是為了 『謀求好的職業』,要達到這目標,就牽涉到第二個問題,即:教育能否和就業脫勾?如何脫勾?

從 教育公共化的角度,教育是一種權利,它是讓想讀書、學習的人都有權力受教育,因此,他的目的是:讓人朝向知識、興趣對整體社會有益的發展、而非屈就於就 業,從此可重新看待訪調中,花崗國中的劉立軍老師所說的:「如果不改變教育的目標,那麼多元方式入學也僅是聯考制度的變形手段」。

手段必須服務目的,所以,如果是「為服務資本主義為目的之教育」縱使採用多元入學的方式,依舊無法讓教育成為一種權利。

總之,從教育公共化的角度,最根本的反對是「為資本服務的教育」,從此邏輯拒絕「用單一的雇傭競爭力標準來衡量教育的價值」。而我們支持的是「與資本脫勾,適性適所的教育」

但有夥伴立刻焦急的追問:與資本脫勾的理想固然很好,但部落的人仍得工作、就業,那應該怎麼辦?

我想,這依舊可以從教育、就業兩方面分開討論:

1. 教育上,只要是為資本服務的教育,無論多麼拼命,都很難讓多數原住民改變生計、找到好工作。相反的,為了孩子的興趣、配合部落文化傳承的教育,卻有可能讓 孩子長出生命的目標,從而將族人的興亡肩負為己任,從而改善部落的生活。而要滿足這樣的教育目標,正需要教育公共化的手段:充足的資源、民主的分配。

2. 就業上,我們期待「一個各有長才多元發展的花蓮」,其專業能力需由學校、在職教育;勞動待遇就必須跨出族群的藩籬,和非原住民一同爭取整體的勞動待遇的提升(有空建議看一下勞保年金制,三十年後,我們都將領著1萬5千元的「退休金」,根本無法過活)。

所以,在面對部落的教育與就業問題時,首先要清楚教育、就業都是權力,但今日群眾較能意識到教育需由國家承擔,所以我們先提「教育的公共化」。同時,透過 爭取醫療、教育、大眾運輸、銀行等社會基本需求的公共化,證明受雇者有能力接管公有公營的產業,從而增進信心,開始大規模的爭取「就業公共化」的可能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onunten 的頭像
    vonunten

    大戰惡魔黨

    vonunt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