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民的!Education is for all!---東非的教育私有化,其實和台灣大有關係

潘欣榮

前言:在本屆世界社會論壇中,有一場關於東非教育現況的討論會,由國際教師會(I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所主辦,這場座談主要是針對東非的教育制度在私有化底下的慘狀作介紹,同時討論可能的出路。而對作者來說,最好奇的是,究竟遠在非洲的國民教育和台灣有何異同,抱著這樣的心情,在世界社會論壇的第二天,我參加這場討論會。

專業的教師比什麼都重要!

        主持人David Archer(服務於ActionAid)開門見山的介紹在過去歐美的公益廣告中,人們常能聽到幫助東非的小朋友建立新的、漂亮的學習環境等訊息。但現實狀況是什麼?今天就來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我們先回顧非洲教育先況,以肯亞為例,在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國際貨幣基金會)底下,透過對肯亞貸款的附加條件,從1997年開始,進行教師數量的總量管制,限制教師數量成長。雖然肯亞的教師會用「教師的品質(quality)是重要的」來反對IMF。但IMF卻認為為了拯救肯亞的經濟,必須透過結構重整計來裁撤專業的教師培訓機構(如師專、師院)。IMF有「效率至上」的迷思,在效率導向下,只要有唸過高中或大學的人都可以教書,不需要浪費資源「培訓」專業教師,難道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教書嗎?

教育受到私有財產權的限制下,教師會不容易針對這種教育體制本身進行質疑。老師必須簽訂10個月更換一次的合約,學校不願意雇用更多的老師當師生比不斷擴大的今日。一位來自肯亞的國小教師Fenale老師說認為:

「重視品質、公共化」的教育,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政策。否則撤除教師培訓學校,上哪去找有品質的教師?我們來看看所謂的「切除多餘教師的預算(cut the extend teacher' budget)」政策下的惡果;在1970年代烏干達就擁有大學,一千七百萬人受過教育,師生比1:100,但今日的烏干達的師生比不斷擴大,在沒有完整的教材計畫、訓練下,教師教孩子的內容只好都由教師自己決定,這難道是給予教師的「自由」嗎?

同時,她問在場的聽眾:「大量被裁減的教師上哪去?」,這些被裁撤的老師進入私立學校,或成為私人家教,變成有錢人的專屬教師,教育原本是要拉近貧富差距,但私有化卻激化了它。反之,不合格(under qualify)、未受專業教育的教師充斥在公立學校中,合格教師因為有經驗、需要較高的薪水所以只能去私立學校任教。如果大家都支持世界社會論壇喊出的「另一個是界是可能的!」,那麼Fenale老師認為我們必須知道「合格的教師是通往另一個世界最重要的支柱!」,同時從人權的觀點指出,如果教育是人的權力,那就應該是孩子的權力!

不僅在肯亞如此,在東非的一些國家的國民教育中,一年的學期七個月,但許多公立學校的教師只領得到三個月的薪水,剩下四個月必須領私立學校的薪水。那麼你或許會問「那麼在這四個月中,公立學校的學生怎麼辦?」,在這老師不在的四個月中,這些孩子只好用西方國家捐獻的電腦、電視來看教學錄影帶。早在500年前,烏干達的教師為貴族服務,但是當時有清楚、終身的教師受雇政策,但今日的烏干達教師的勞動待遇卻比不上500年前。

在今日,一萬名教師加入反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所帶來的私有化教育,Fenale老師沈痛的呼籲:「我不能再等待,因為我們的孩子也不能再等待,他們不停的成長著,在場的各位也終有一天成為父母親,也得面對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認同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我們就必須在今日將目標化為行動。」

 

教師不足,學生受害

接著,是同樣來自肯亞的Gorge校長的報告,他針對在廢除師專、師院之後,肯亞的教育政策更做出「縮短學生受教年限」的政策,受教時間短、不合格的教育培訓的高中生、大學生,卻可以受雇成為老師(詳見下表)


基礎(國民)教育elementary school

中學secondary education

大學

University

總和

原來

8年

4年

4年

16年

IMF施壓變更後

7年

4年

3年

14年

在2000年,奈洛比(肯亞首都)有124位合格的幼教老師,全年有五億元shillin(肯亞幣,約2.5億台幣)的教育經費,但2006年(欲缺不補)僅剩下101位合格教師,經費也大大緊縮。談到先進國與落後國的差異時,他引用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標準,已開發國家幼教師生比是1:10,國民教育是1:50以下,但在奈洛比的幼教、國教是1:100與1:170。他談到

當2002年各位看到我們缺少教室,在2003年我們呼喊缺少桌椅的背後,我們正在這惡劣的處境下去教導孩子如何消滅愛滋與其他許許多多的疾病,希望能透過教育讓孩子活下去。

在肯亞,Gorge校長企求求免費的中學教育(Free Education),但卻從1997年開始,國教的師生比從1:100爬升到1:120,他們自我調侃說「我們的教育是一對一的高品質教育」,就是老師一天教一個,一學期(四個月)剛好教完所有的學生。反觀私立學校,在2001年,肯亞私立學校學生有一萬人,到了2004年已經暴增到29000人,成長將近三倍。

「當您聽到20.5萬時,你有什麼感受?」或許聽來只是個數字,但當作者聽到20.5萬是肯亞學齡失學孩子的數量時卻感到非常難過,尤其這些孩子是為了尋找食物而不去上學。但因為老師數量太少所以無法跨出校門把孩子找回來,Gorge校長甚至自我調侃說的說:「因為在肯亞每個老師都是校長,因為全校只有一個老師(Every teacher in school is president, because just one teacher.)」

他認為要改變教育現況必須搭配聽得進人民聲音的政府,當他們積極在教育中推動民主的觀念,告訴學生「誰可以投票,誰就可以成長Who can vote, who can grow!」;肯亞的教師、校長也同時向國家昏庸政客吶喊;「選擇槍或選擇工作,就靠我們的教育!Shift gun or job, it's beyond education!」

開放現場討論時,一位印度的男性談到印度的教育近況:「印度的職業結構像個金字塔,塔頂是醫生、律師、工程師,然後依序是軍人、司機、奴隸和勞工。在20年前,家長讓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他們有機會能往上一層的階級流動,但20年教改後已經沒有流動的可能了。」這樣的說法令作者感到震撼,因為當在台灣的我們看到印度的IT產業成為金磚四國時,是否曾經想過能夠靠IT產業富足的人是多麼小部分,而多數無法接受教育的孩子,如何生存?


關鍵的問題---教育經費從哪來?

肯亞的校長斬釘截鐵的說:「來自西方的朋友們,請不用擔心我們的教育經費不夠,其實,只要砍掉一切負債我們就已經足以辦好的教育!」

在總結討論時,主持人又丟出一個議題,「我認為免費沒有好東西everything free is no good!,所以我們不是要所有的教育都免費,只是希望多一點均衡、多一點公平。我認為私立學校可以存在,但其提是足夠品質、數量的公共教育滿足基本的需求。」

這句話讓我想到在台灣許多保守、私有化的支持者也會質疑「推動教育公共化」是否就禁止私立學校的設置,不讓學生去念私立學校?我覺得根本問題是教育究竟是誰的責任?

公立學校應該提供價廉而質優的教育,而私立學校應該是種補充性質的教育,教育經費應該優先分配給公立學校,同時私立學校不能排擠公立學校的經費。在這樣的原則下,當然是允許私立學校的發展。

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所謂「免費沒有好東西」其實只是種隱諱支持私有化的說法,在台灣現有的公立教育下,因為制度的官僚導致我們對教育的想像僅限於「便宜但沒有品質」,但是公共的教育是經費由政府支出,而分配、規劃由師生家長共同參與,因此公共化教育絕不等同於公立教育,公共化教育也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得到一樣多的經費的「大鍋飯」教育,公共化教育是在政府出資興辦的學校中,針對不同的孩子、需要,盡力提供能幫助他達成夢想的老師與教材,因此必須視每個孩子不同的專長、興趣提供廣泛的支持(詳見黃武雄的「學校在窗外」),人本教育基金會等教改智庫在90年代推動教改時就已經看到這種適合孩子的教育目標;可惜的是,他們並沒有坦陳這樣的教育需要大量的經費、同時也需要「專家以外」的基層工作者共同加入討論,結果在教育經費不足下,小範圍、小規模的實驗「自願就學方案」無法修正並普及的讓全體學生受惠。


當我們同在一起---台灣和肯亞都在執行教育的私有化

在聽完整場演講後,我腦中不斷縈繞著一個問題:「台灣的教育資源雖然遠勝於東非、教育所浮現的問題雖然不大一樣,而這樣的討論究竟能帶給台灣教育什麼樣的反思呢?」

我想,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每個參與世界社會論壇的運動者心中。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只要把非洲開發中國家與台灣的教育現狀,轉換成台灣與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教育問題對比,舉個例子,在政府財政困難下,英國的國民教育從免費現在逐步走向收費,而今日台灣亦尋此使用者付費的「教改」道路,而在肯亞他們是在教育經費不足下,公校的孩子僅能靠電視教學來「分享」老師。

        雖然呈現的現象不同,但背後教育經費不足的狀況都是相似的,然而,當英國、肯亞的進步教師、學生、家長團體已經開始對此進行抗爭時,身處台灣的我們,如何能夠向已開發國家學習他們的抗爭經驗,同時也能夠從開發中國家的現象中看到「因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所帶來的私有化政策,教育永遠是受到政府排擠的!」如果我們積極的抗爭,受惠的不僅是我們自身,有朝一日當台灣能夠在世界社會論壇上分享成功的抗爭經驗時,我們幫助的對象將不再侷限於台灣,而是透過我們的努力與嘗試讓開發中國家的孩子也因教育反私有化而成為實際受益者。

同樣的,當我們看到台灣雖然現在教師過剩和肯亞教師不足的狀況恰巧相反,但當我們瞭解台灣的師院整併和WTO的教育人員市場開放有關,而肯亞的裁撤教育專業機構正是因為IMF的壓力時,台灣與肯亞也都捲入在私有化的漩渦中。此時回頭看看肯亞,雖然台灣自稱是個已開發的國家,但在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下,台灣和肯亞正同時品嚐教育私有化的惡果。此時更必須回頭看看,究竟台灣教育改革的推動過程中,深深牽連教育品質的經費來源、使用分配兩端是否合理?期待一個由師生家長共同決定的公共化教育,是值得台灣的我們追求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onunt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